|
白便病往往表现为初期对虾摄食正常,随后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随后排出细长白色有粘性的粪便,附着在料台上或者漂浮于水面,大量聚集有恶臭散发。解剖后肠道上层粘膜脱落和下层粘膜增生及水肿,严重时空肠,肝脏表现萎缩或肿大或坏死。白便”的主要成分为肝脏排出的病变组织,肠道脱落的粘膜以及少部分正常的粪便成分。
“白便”的实质是细菌、藻毒、水质、霉菌、药物等综合作用肝胰脏所致。肝胰脏作为对虾体内最大最重要的内脏器官,肝胰脏被侵害与损伤,是导致“白便”“空肠空胃”“偷死综合症”的直接原因。
造成对虾白便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1、天气突变
大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种现象,就是下雨过后都会有白便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对虾体质本身不好,加上天气突变、应激性差等原因,导致对虾肝功能紊乱,引起白便。
2、细菌感染
通过对“白便”物质进行检测发现,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等,这些致病菌在对虾肠道内滋生,严重影响肠道内其他有益菌的繁殖,导致肠道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毒素引起肠道粘膜脱落,引发病变。
3、水中毒素
藻毒素(蓝藻)、细菌毒素、霉菌毒素(饲料霉变)、自由基、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肝管或血液等循环系统进入肝脏,加重肝脏解毒或免疫负担,造成对虾肝脏功能性失调,肠道分泌消化酶的功能衰退。
4、水质恶化
水质的恶化一般都是因残饵、粪便、死藻过多等因素引起,若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底质恶化,主要表现在发酸、发臭、氧债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超标,这些因素会直接作用于对虾的肝脏,引起病变。
如何预防白便?
白便通常是由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于对虾肠道和肝胰腺所导致的慢性病变。因此,应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手段,有效防控对虾白便的发生。要全面有效控制南美白对虾的“白便”、空肠、空胃,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1、虾苗选择:挑选品种优、健康度好的虾苗。
2、勤改底勤调水:定期改底调水,投料高峰期每间隔一个星期改底一次,严格控制养殖水体氨氮、亚盐、硫化氢、弧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3、保持水体藻相平衡:注意补菌和培养有益藻类,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量繁殖,保持水体稳定性。
4、合理投喂优质饲料:选择优质饲料,注意储藏防潮防霉,合理投喂。
5、精心管理:平时多巡塘多观察,除了观察吃料情况,也要仔细观察虾的肠道、肝胰腺变化,如果出现粪便异常如长而不散或大小头、断肠、空胃、肠炎、肝胰腺发红肿大,极有可能是“白便的前兆,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6、平时在投喂过程中可以添加保肝护肝的胆酶酸。胆酶酸是动物体内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能够促进肝胰腺的排毒,使体内的毒素、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随着胆汁排出体外,修复肝脏损伤,恢复肝脏功能,提高对虾免疫力。
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阶段,为“偷死”亮起了红灯,所以我们预防白便治疗白便最能有效遏制后期的“空肠空胃”,以及“偷死”造成的巨大损失。
|
|